李世民为何未选择“与我相似”的李恪为太子?
唐朝的繁荣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可谓是独树一帜,贞观之治和后来的开元盛世更是为世人所称道,留下了无价的财富,其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。在这个历史阶段,除了唐诗的辉煌外,还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独特继承问题。
其实早在唐高祖李渊的时候,因设立太子这事儿就掀起了玄武门之变,这在宫廷里算是个大新闻。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这场变故中都相继被杀,虽然李世民后来顺利登基当了皇帝,但兄弟相残、软禁老爹的事情,总是被人们唾弃、指摘不休。
李世民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可谓是小心翼翼。他心里想着,万一再发生当年的悲剧怎么办?可另一方面,他又得为大唐的未来着想。经过一番思考,最终还是决定让长子李承乾当太子。即便后来李承乾被废了,他还是选择了李治。
按理说,李恪性格和李世民挺像,是个当太子的好人选。但是李世民没选他,背后有不少原因。李恪虽然能力出众,但相对于李承乾来说,李世民更倾向于保留皇位的稳定性。他觉得李承乾身为长子,继承父亲的皇位更为合适,毕竟家族传承也很重要。此外,李恪在个性上可能过于直率,难免让人捏把汗,所以选择了稍微温和点的李承乾。
李恪的多方面优势
李世民的三儿子吴王李恪其实有不少优势。李恪的才华非常出众,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,历史书里的记载就能说明这一点。《唐会要》、《旧唐书》本传、《新唐书》本传,还有《资治通鉴》,都一致认为李恪“有文武才”。
比起那些充满个人情感的墓志铭,史书上的记录更显得真实可靠。李恪在文和武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,这足以证明他有继承王位的资格。而且,和李世民的其他孩子比起来,李恪的文治和武功跟当年的李世民也非常相似。
李恪在宫廷里的声望也相当高,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,因为他的老妈是隋炀帝的女儿。虽然从理论上讲,他算是前朝的遗民,但李唐当年夺权的时候,号召的是禅让,所以对隋朝那些老贵族还挺有礼貌的。像李恪这样的身份,自然受人尊重。
《新唐书》里提到李恪“其母隋炀帝女,地亲望高,中外所向”,这说明他这一身份真给他带来了不少好处。正因如此,李恪在朝中慢慢地有了发言权,这也是他在政治上获得威望的关键。这样的背景,没人能与之相比,真的是独树一帜。
不过,李恪最终还是没能被立为太子,甚至这种来路不明的威望还给他带来了致命的危机。
李世民对立储的态度
公元626年,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基,当上了皇帝。为了避免再出意外,他一开始就决定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,并且态度非常明朗,强调要立嫡以长,尊重那个心照不宣的嫡长子继承传统。
为了防止其他皇子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,李世民亲自为李承乾撑腰,安排朝廷的重臣来辅导他的学习。不止这些,李世民还主动制造机会,让李承乾代行皇权,亲自慰问朝中的大臣,既是让他熟悉环境,也是给他锻炼的机会。
那时的李承乾真是让人刮目相看,在老爸的精心培育下,他的表现相当亮眼,惹得李世民十分欣慰,称赞他是“仲裁庶政,有大体”。从那以后,每次出门公务,李世民都会吩咐让李承乾来监国,真是信任满满。
要是李承乾能一直维持这样的状态,未来肯定会顺利接过皇位的。然而,他性格不够稳定,没多久就出了状况。随着年纪渐长,李承乾渐渐显现出一些“好享乐、肆无忌惮”的倾向,处理事务也愈发不在心上。太子府里的官员们多次想劝导他,真是费尽心思。
李世民身为皇帝,自然察觉到李承乾的种种变化。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,多次对太子府的官员们提出过忠告。李世民认为,太子在深宫中待得太久,几乎没接触过百姓,难以真正体会到民间的疾苦,只能通过耳朵听、眼睛看,了解都很有限。他强调,大家一定要多加劝导,千万不能掉以轻心。
大臣们听了皇上的话,纷纷开始劝谏。可是,频繁的提点反而没啥正面作用,不但没改善局面,反而让太子李承乾变得愈发放纵自己,不良行为也日渐增加。更让人无奈的是,在不断的劝导中,他竟然选择反向而行,渐渐地不再关注政务。
李世民对太子的态度就像是打太极,始终希望别人来劝告他,同时坚信自己教育的方法是正当的。对于这种情况,群臣们曾向李世民提过,但李世民显得非常生气,觉得用废除太子之位来威胁李承乾的做法不太合适,因此没接受这样的建议。
不过,李承乾的行为越来越失控,表现也日益糟糕,东宫的官员在教育他的问题上完全无能为力,李世民这边也没什么好点子。要是其他皇子看到这种情况,恐怕都得惦记着争皇位,李承乾的状况也因此变得更加古怪。
可能是因为天生的缺陷,李承乾总觉得老爹李世民总是对其他皇子特别偏爱,因此他的举动越来越异常。但最终,因他与私交术士的事惹怒了李世民,结果除了李承乾,其余涉事的人都被处决,李承乾也受到严厉的责备。
这件事过后,李承乾开始变得消极怠工,他心里明白老爹对他很失望,但依旧藏着小心思,假装自己生病,几个月都不去上朝。甚至还暗中招募了一帮刺客,准备对李泰下手。
这明显是在毁掉自己的政治未来,李承乾这样的举动,也让李世民开始怀疑儒家嫡长子继承的方式。他还担心如果真的废弃长子,改立幼子,会带来不好的后果,因此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。
李承乾真是自掘坟墓,居然在侯君集和李元昌的怂恿下,竟然动了政变的念头。要知道,他大概根本没搞清楚他爹李世民当年是怎么夺得皇位的。这场政变还没来得及实施,就被李世民给察觉了,结果,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直接被废除。
李世民当初确实考虑过把第三个儿子“李恪”立为太子,但最后没能成行,背后原因可不少。
随口一提引发祸患
李世民提到要立李恪的时候,其实只是随口而已。毕竟,他在说“李恪有点像我,我想要立他”的时候,早已把李治选为太子。作为一国之君,已经有了太子的情况下,提到想要立别的人,虽然对他个人来说无所谓,却可能让李恪处于众人的指责之中。
可能李世民自己都没料到,自己随口一提的事,居然会引发后来的李恪之死。不过,这些都是后来的事了。既然他提起了李恪,说明心里是有这个念头,但最后没能成行,主要是考虑到政治和背景的复杂性。
李世民起初想把李恪立为太子,主要是因为两人长得很像。不过,这种理由并不足以支持他登上太子之位,毕竟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感情。历史上,选择太子可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,而是得考虑到国家未来的长远发展,这在唐朝和其他朝代都是适用的道理。
李恪虽然很有才干,个性也相当鲜明,但他的性格同样强势,跟年轻时的李世民如出一辙。这也意味着将来在权力争夺中,他们或许会产生激烈的冲突,甚至可能给唐朝的政局带来动荡和不安,这是李世民最不想看到的事情。
说到群臣的反对,其实在李世民决定废除太子李承乾、另选他人的时候,大家就开始对不尊重嫡长子继承制的不满情绪升起了。只不过因为太子李承乾犯下了谋反的大罪,所以大伙儿不敢站出来替他说话。与李承乾比起来,李恪是庶出的,自然这个提议会引起更多人的反对。
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长孙无忌,他可是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之一,权力很大,简直成了朝廷的风向标。就算是李世民随口一说,长孙无忌也总是持保留态度,尤其是针对李恪和隋炀帝之间的那个联系,肯定会让大臣们心里不舒服。
就算关系再疏远,李恪的血脉里总有一丝隋朝的成分,他的太子之位恐怕也很难稳得住,更别提会有人支持他了。无论是李世民还是大唐的官员,谁也不愿意让一个有前朝血统的人来当皇帝。
更关键的是,长孙无忌可是长孙皇后的哥哥,而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儿子,亲情上讲,长孙无忌应该更倾心于支持李治当太子。如果李治能顺利接掌大位,长孙家的权势自然也会水涨船高。
这就是太子李治的政治支持团队与背景,李恪就显得没那么有优势了。自从承乾被废之后,李世民对太子的选择就愁眉不展。在这种情况下,只有那些背景雄厚的皇子才能赢得朝臣的青睐,李治显然比李恪更占优势。
要知道,李世民当年随口一提的事,真的是给李治埋下了隐患。结果,长孙无忌在李治继位后,就把李恪当成了威胁。永徽三年,他趁机搞掉了李恪,彻底消除了这个潜在的对手。
换句话说,李恪的太子头衔,实际上只是李世民随口提了提,根本没什么实质性影响。这种轻描淡写的支持,显然不足以让他真成为太子。再加上李恪在嫡长子资格和家世背景上都不够强大,太子梦简直是没戏。
参考资料 [1] 清凉♀薄荷. 我为三皇子李恪感到悲伤[J].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(小学版), 2007,(Z1)74-75. [2] 孟宪实. 论吴王李恪之死——以《李恪墓志》为中心[J]. 文献, 2014,(03)91-101. [3] 郑炳林, 张全民, 穆小军. 唐李恪墓志铭考释与有关问题研究[J]. 敦煌学辑刊, 2007,(03)5-22.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